这几天网上热议最多的话题就是央行降准,银行平白无故账户上多出4000亿资金,一时间经济学专家、房地产专家们都格外紧张起来了,认为这是央妈故意放水,刺激楼市以此扭转经济下滑的走势,无房的刚需们不得不再次面对房价上涨的现实了。事实真的如此吗?小白们该如何真正理解这背后的真相呢?对楼市真的有那么大的利好吗?
首先,国际背景是3月22日美联储刚刚完成加息,美元完成了一轮收割,热钱在拼命从中国流出回笼到美帝的口袋。再加上去年底的缩表和特朗普政府的减税措施,对中国经济影响颇大。此前为应对不良局势,咱们的央妈已经通过一轮“定向降准”完成逆回购了。不理解没关系,简单说就是“美元升值,人民币贬值”的结果。
前两天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公布,6.8%数据还算不错,但拆解2017年和18年各极度环比增速就发现问题了: 2017年各季度及2018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速,分别为1.5%、1.8%、1.8%、1.6%和1.4%,从整体趋势看,下半年GDP增速有再下台阶的可能。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走下坡路。
除此之外,CPI数据也显示医疗保健上涨6%,居住上涨2.4%,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.2%,即老百姓最敏感的医疗、住房和教育这三块都不同程度处于价格上涨的通道。居民消费能力有所收缩。
“本次降准的根本原因和触发因素,是近期经济数据明显走弱、实体经济融资环境明显收紧、金融体系广义信贷偏紧、银行体系存款荒以及近期股市疲弱等多种因素叠加。”中金公司指出。
答案浮出水面,此次降准的终极目标是稳经济。央妈这样做的意图,明明是通过给银行体系补水,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,再给小微企业输血。真正惠及的是实体经济,而不是给楼市注水!
其次,从央行的操作来看,也可以论证“放水楼市”的说法站不住脚。
第一步,下调下属几类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。
第二步,在降准当日,持有未到期MLF的银行,各自按照“先借先还”的顺序,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,降准释放的资金略多于需要偿还的MLF。
也就是说这次总共释放的1.3亿元大洋,很大一部分(9000亿)是要回流给央妈的,最后的增量资金只有4000亿,因此这次基本上不会是大水漫灌了。
还有一个很多人选择性忽略的事实是,针对此次降准央妈把MLF操作利率从此前的3.25%上调至3.3%了,这个操作寓意就比较简单直白了,央妈就是想告诉银行这些熊孩子们:我给你们放钱了,但利息我要多收点,我放的是贵的钱,你们千万别乱花!
再加上4月下旬的时候,是企业税期。一般这时候,企业的现金流都是很紧的,此时降准,央妈也是希望资金能够流到企业那里去。
所以,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次定向降准,而不是业内很多人所说的笼统的降准。银行即便平白无故多出了4000亿资金但这些钱能真正流入到房地产的也是屈指可数。
但也不能全盘否定此次降准对楼市没有任何影响,毕竟资本是逐利的,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增强了,这些“聪明的钱”有时候是会伺机而动的。虽然眼下一二线乃至强三线城市调控严厉,对于资金的管控自成一体。
但百密总有一疏,此次降准可以看作是“助力小微企业”,这也就给一二线城市商住物业的去库存提供了便利,奇哥认为,释放的4000亿流入到住宅不太可能,但是它们会想方设法流进商住物业。虽然很多商住目前是禁止个人购买,但是后期肯定会有一大批人以公司名义购买,注册公司也就是破解之道。但目前商住市场还属于冰冻状态,北京去年成交量更是暴跌90%,当前敢于通过复杂方式投资购买商住的人屈指可数,所以并不足为虑。
好在在“房住不炒”的大局指导下,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发展有严格的管控,房价大涨的行为是肯定不会出现的,还会是以稳定价格为主要前提,所以无论是按揭贷款利率还是限额规模的管控,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。
综合来看,此次降准的核心目的还是稳经济,并非很多人想当然的“开闸放水”刺激楼市。所以,奇哥严重鄙视那些哗众取宠的为了博眼球说房价会涨的专家们,尤其是,当美国要对中国打贸易战,试图扼住中国咽喉的关键时刻,非但不能帮助稳定军心,还鼓吹房价上涨搞破坏,其心可诛。